陕西省宝鸡市在钛产业的底气不只来自占全国60%以上、占世界20%以上的生产力,更来自这里自强不息、科技创新的爆发力。
这里生产的4500米钛制深潜器载人球壳,打破了欧美对深海探索的技术垄断;这里生产的精锻钛合金材料,助力军用战车风驰电掣;这里生产的新型钛材,助力中国大飞机翱翔云海……
“海陆空”俱全让宝鸡市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钛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,更赢得了“中国钛谷”的美誉。
如果说经过半个多世纪洗礼的宝钛集团在当地钛产业中稳居“霸主”位置,那么,近年来宝鸡500余家钛产业民企正以“钛二代”的身份,由小到大、由弱到强逐步蹚出一条开枝散叶、高速发展之路。
“子”落沃土 开枝散叶
20世纪90年代,宝鸡钛产业民企不过还是“个位数”,而现在,钛产业民企则已经达到500余家。这些民企从何而来?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改革开放40多年来,大型国企宝钛集团在形成百亿级产值的同时,很多有技术、有理想、有志气的“子”正是从集团抖落,继而在宝鸡落地生根,在数十年间形成了“百花齐放春满园”的钛产业集群。
追根溯源,宝鸡鑫诺新金属公司董事长郑永利就是从宝钛集团抖落的“子”。
2007年之前,宝鸡鑫诺新金属公司还只是个钛材加工小作坊,和高精尖技术压根不搭界。那一年的公司股东大会上,郑永利破天荒地提出“聚焦医疗行业”的设想,股东们质疑和反对声此起彼伏。的确,当时国内医用钛合金材料几乎是美国、日本等“洋货”的天下,一个民企想在这一高端领域争抢市场蛋糕,无异于天方夜谭。
“欧美能造,凭啥我们不能造?”郑永利的话掷地有声。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后,企业生产的医用钛合金材料却落入“叫好不叫座”的窘境。背起一个旅行包,他上北京、下广州,越挫越勇,行程遍及大半个中国,硬生生凭借过硬的质量敲开了市场大门。
2012年,宝鸡鑫诺新金属公司产值达到3000万元;2015年,突破6000万元;到2019年,已达1.3亿元。
“国内每生产100件医用钛合金产品,35件材料来自我们!”郑永利自豪地说。如今,他们公司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医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企业。
众多钛产业民企正在宝鸡钛产业的沃土中开枝散叶,百花齐放,已经形成“海绵钛-钛铸锭-钛加工材-钛合金材-钛复合材-钛材深加工产品”的完整产品链条。
“风”之际会 千帆竞发
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机遇,为宝鸡“钛二代”带来前所未有的“东风”。这场风云际会中,“钛二代”也实现着自身的不断进化,如果说以前的创业者来自宝钛集团或带有强烈的“泥土气息”,那么宝鸡的“钛二代”中,高学历、高层次人才正在千帆竞发。
贾少辉,38岁,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毕业后成立瑞熙钛业公司,创造了外贸出口5年增长30倍的奇迹。
今年第一季度,尽管受到疫情影响,但这家公司依然向英国、德国、美国、加拿大出口钛材25吨,价值418万美元。很少有人知道,当年他第一笔海外订单,不过是业内“没人看得上”的15公斤钛材,价值500美元。
为何这家企业出口创汇能节节攀高?关键还是贾少辉的眼光。
“海外是一个钛材的大市场,必须开辟‘第二战场’。”贾少辉说,企业之所以能够敲开国际市场大门,凭借的就是对内提升质量,对外开辟市场,而这,也正是宝鸡钛产业民企外向化发展的密码所在。截至目前,民企“宝鸡造”钛产品,已经远销美、日、德、法、英、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波音、通用、空客、古德里奇、庞巴迪等国际知名公司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。2019年,宝鸡市钛产业出口总额为11.78亿元,其中钛产业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5.6亿元,而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。
“变”之魄力 人才辈出
钛铸锭、钛锻件、钛板带、钛棒丝、钛管、钛粉、钛设备、钛复合材……宝鸡钛产业集群的“菜单”基本限制在工业范畴,如何丰富这张“菜单”?宝鸡“钛二代”有着自己的魄力。
时至今日,各种“上下游”“左右岸”之间的企业关系,为钛产业民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能。这个集群中,各个钛产业民企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产品和加工设备的特长,相互协作,如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紧密配合,商机也从中脱颖而出。
宝鸡巨成钛业公司就在“变”中寻到了商机。这家国内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钛产业民企,如今已开始进军百姓日用品领域。在该公司的展厅中,钛制炒锅、水杯、眼镜、筷子、勺子、养生壶等数十种产品,正在以“亲民价”逐步推向市场,未来市场需求十分强劲。
同样求变的还有宝鸡大力神新材料股份公司。在该公司兴建的大型锻造加工新园区中,各类机械正在紧张安装和调试。不久,这里将安装一台从奥地利斥资9175万元采购的RF-40精锻机,这台设备的精度放眼亚洲也属于独一无二。
“有了这台精锻机,钛材锻压的高精度难题就迎刃而解。斥资近亿元引进这台精锻机后,公司今年产值将提升到50亿元,未来提升到80亿元。”该公司负责人张元元说,如果说宝钛集团为宝鸡钛产业厚植下一片产业沃土,那么,500余家钛产业民企的开枝散叶,正在让这里成为真正的钛产业“黄金谷地”。展望未来,宝鸡市将进一步加快“宝鸡·中国钛谷”建设,不断完善钛材加工、检测、交易等配套服务体系,着力打造千亿元钛产业集群。